物理治療最大的特色是運用物理因子,包括:聲、光、電、水、冷、熱、超音波、力、運動與機械…等的物理特性,提供給病患一種非侵入性醫療服務的選擇 (手術開刀、吃藥、打針…等醫療行為屬於侵入性醫療)。物理治療師透過對病患身體功能的詳盡檢查、治療與教育,以察覺與評估身體功能的狀況,進而加以預防、矯正、減輕與限制肢體的障礙、身體功能不良、動作功能失調的範圍與程度來治療病患的症狀。
(1)電療--低頻電刺激、中頻干擾波
(2)冷療--冷敷、冰敷、冰按摩、冷氣治療
(3)熱療--濕熱療、超音波、短波、微波、蠟療、紅外線及熱敷包
(4)力療--牽拉運動、牽引、按摩
(5)運動治療(Movement)--有伸展運動、主動運動、阻力運動、耐力運動、姿勢矯正療法等。徒手治療(Manual):有關節鬆動術、按摩、筋膜鬆弛術、被動運動、其他特殊技巧。
○電療:
根據史書記載,最早使用電刺激來治療骨關節疾病可追溯到西元前四世紀。當時的希臘人和羅馬人發現一種魚可產生一百至一百五十伏特的電流。他們就利用這種魚產生的電流來治療足部關節炎。
電刺激治療風濕關節炎最重要的目的是止痛,此外,電刺激也可以用來增強肌力,延緩或避免肌肉萎縮,減輕肌肉痙攣和增進血液循環。
電刺激的種類很多,其中與骨關節疾病之治療有關的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低頻波(一般稱為經皮神經電刺激),另一則是中頻波(一般稱為中頻干擾波)。低頻波是指頻率在 1000 以下的電波,一般多採用 0 ~ 100; 中頻波的頻率是 1000 ~ 1000000 (一百萬)之間,但頻率超過 10000 (壹萬)以上的電波會產生熱,所以臨床上中頻波頻率均在 1000 至 10000 之間。
經皮神經電刺激就是把電流通過黏在皮膚上的電極,以達刺激神經而得止痛的效果,成效不錯且無副作用,病人甚至可以買回家自行使用。
中頻干擾波一般是採用兩組電極(一組兩個),其頻率相差為 0 ~ 100 之間,如 4100 及 4000 ,通電後兩組電極會以中頻波穿透皮膚,而在深部組織發生電流干擾,產生一個 0 ~ 100 的低頻波。採用中頻波的原因是穿透皮膚較容易,對皮膚的刺激也小,電流強度可以調得較大。
臨床研究顯示,電刺激對於下背痛、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韌帶扭傷、肌腱炎(如網球肘)、肌肉及肌膜疼痛症候群等均有顯著的成效。
而當風濕關節炎病人發生週邊神經病變時,也可用電刺激來減輕疼痛或是延緩肌肉萎縮。
○冷療:
冷療的基本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縮,降低局部新陳代謝,壓抑神經的興奮及降低神經傳導速度。對於風濕關節炎而言,冷療可降低肌肉痙攣,減輕關節疼痛。
與熱療不同的是,冷療可止血、消腫,故適用於急性關節炎或骨關節急性外傷。有些病人在運動治療後會有疼痛、腫脹的現象,也可以用冷療來消除。
冷療的種類有很多,如浸泡法、冷(冰)敷法、冰塊按摩法及噴霧法等。
﹝浸泡法就是把要治療的肢體浸入 0 至 10 ℃的冷水中。﹞
冷敷法有很多種,常用的是家庭用的冰敷袋,只要把冰水放入橡皮袋或塑膠袋即可。亦可使用含有矽膠的冰敷袋,使用前先放入冰箱上層,使用時再取出即可。必要時可將冰敷袋充氣後壓迫患處,以止血消腫。其他還有即冷式的化學冰敷袋,使用時將袋子一壓,其內容物會產生化學作用而迅即變冷。
冰塊按摩法是用冰塊按摩患處。為了方便起見,使用前可先把冰塊作成杯形或圓柱形,以便於局部按摩。
噴霧法是將甲基氟( methylfluoride )等化學物質裝入容器中,使用時可噴出冷凍氣體,常用來治療肌肉疼痛或急性運動傷害。在國外風濕病醫師做關節穿刺前也常用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國內有些醫院也裝設大型的噴霧式冷療機。
冷療的治療時間為五至二十分鐘。冷療初期會覺得冰冷,接著會感覺燒燒的,最後會有點酸痛、麻木。當皮膚變白發青時,應立即中止治療,以免凍傷。罹患周邊血管病變、雷諾氏症候群(手指遇冷會發白發紅)或是對於冷療過敏的人,都不適合做冷療。
○熱療:
熱療最重要的功效有五:
(1) 減輕疼痛,
(2) 降低肌肉痙攣,
(3) 減輕關節的僵直感,
(4) 增進膠原組織的延展性,以增進關節活動度,
(5) 增進血液循環。
根據穿透人體組織的深淺,可將熱療分為淺層及深層熱療。淺層熱療透熱深度小於一公分,包括熱敷包、熱水袋、紅外線、電毯、蠟療、微粒療法( fluidotherapy )等。深層熱療又稱為透熱療( diathermy ),其熱量可深入三到六公分,包括短波、微波及超音波等。
熱敷是常見的一種熱療方式,在家裡可以用水煮、化學生熱、微波爐加熱等方式的熱敷包包上毛巾,敷在患部 20 到 30 分鐘即可。電毯,也是很方便的一種熱敷方式,一般電毯是乾熱式的,目前市面上也有溼熱式電毯,即利用吸收空氣中水分或直接可包潮布,其效果比乾熱式者為佳。熱水袋是種便宜簡單的熱敷方法,只要將熱水注入熱水袋內封緊,外包乾或微濕毛巾即可。
使用熱療最主要是避免燙傷,熱敷不是愈熱愈好,也不是愈久愈好,所以使用電毯最好能夠定時,避免睡覺時用,感覺遲鈍或喪失者應多包一層毛巾或溫度不要太高,使用時間 15 至 20 分鐘就夠了,超過 20 分鐘效果差不多,且就算溫度不高時間夠長也會造成燙傷的。
其他熱療方式如紅外線燈屬乾熱式熱療。
在物理治療部門除使用熱敷包外,也會使用所謂深部熱療或透熱療法,一般是利用高頻的電磁波例如短波、微波、或者用超音波等,深部熱療可穿透到組織的深部,但有其適應症與禁忌症,必須由專業的物理治療人員施行,否則容易發生危險。
○力療:
操作治療乃是由醫師或治療師施力於病人的關節,以改善關節活動度、增進關節功能及減輕疼痛。但下列情況宜避免使用操作治療:
(1) 急性關節炎,
(2) 骨頭太鬆或太脆,
(3) 關節不穩定或變形太厲害,
(4) 腫瘤等。
牽引治療分頸椎牽引與腰椎牽引,通常用於有神經根受壓迫時,利用牽引拉長及放鬆脊椎旁之肌肉與韌帶,使椎間孔變大,或形成負壓促使突出之椎間軟骨復位,如此得以減輕椎間軟骨、骨刺或是發炎組織對神經的壓迫。
按摩主要是用在軟組織如肌肉、韌帶等。藉放鬆肌肉或減少組織粘黏而達到減輕疼痛的目的,同時按摩也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組織的復原。
○運動治療:
骨骼肌肉疾病的運動治療可分為三大類:
﹝1﹞是增進關節活動度的運動,
﹝2﹞是增強肌肉力量及耐力的運動,
﹝3﹞是提昇心肺耐力及全身體適能的運動。
※增進關節活動度的運動又可分為三種:
1.是被動關節運動,
2.是輔助性的主動運動
3.是主動運動。
肌力訓練的運動亦可分為三種:
1.是等長運動,此型肌力訓練方式最適合關節炎病人,除了非常急性、嚴重的關節炎之外,幾乎任何時期、任何病人皆可使用。
2.是等張運動,即是運動前後,肌肉的張力保持不變,但肌肉長度與關節位置卻隨時改變,一般使用啞鈴或沙包來訓練肌力即是等張運動。
3.是等速運動(即固定之角速度下運動),優點是在每個關節活動度均能使肌肉發揮最大的能力,故較常用於運動傷害後之復健。
至於提昇心肺功能的運動則要視患者不同之病情來選擇運動項目。
※ ※ ※ ※ ※ ※ ※ ※ ※ ※ ※ ※
物理治療是一個不使用藥物或外科手術的醫療專業,以恢復或促進人體的健康。為達到治療的有效運用,除患者需要主動配合才可以設計出符合個人需要的動作治療計畫。
徒手治療是指物理治療師利用關節鬆動術(joint mobilization)、軟組織放鬆術(soft tissue release)、按摩(massage)、被動關節運動等技術來達到關節活動、肌肉鬆弛、減輕疼痛等目的。物理治療師必須熟悉解剖學、動作學(kinematics)、病理學、以及熟練各項物理治療徒手技術,才可以提供一個快速有效的徒手治療。
儀器治療則是使用物理治療儀器,釋出各類物理因子,以達到減輕疼痛、消除水腫、增強肌力、增加關節角度等目的。物理治療師必須瞭解生理學、電磁學、電子儀器學、熱療學、電療學等知識與技術,才有能力配合物理治療計畫,選擇最合宜的物理治療儀器。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治療不是做的越多越好,太多部位同時接受治療反而降低治療效果!治療運用得當,可以恢復或促進健康;運用不當,則會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因此了解各類物理因子的奧秘,以及其適應症與禁忌症,才能確保安全,塑造健康。